《1937年:走婚大峡谷》总体构思
《1937年:走婚大峡谷》
(文化人类学原生态故事)
右岸左人
主调:
生存艰难,渴望生活;情爱裕如,珍爱生命;水火相搏,血雨腥风。
主题:
1937年的扎坝,一片情歌和鲜血浸透的土地,一条天堂连接地狱的奇异峡谷,一边是因爱的诱惑可以恣情纵性、袒露人性率真的天堂,一边是惨无人道把农奴当作牲畜的野蛮地狱,演绎出一部并不古远的神秘传说。
千百年来,天堂与地狱的混合交替,人性和兽性的相激相荡,无论是元、明、清时期实行的土司制度,“土官”治“土民”,还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推行的“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度,建置道、府、厅等流官政权)以“流官”取代“土官”,还是故事发生时国民政府实施的保甲制度,都未能摧毁黑暗的地狱;不管是黄教、红教还是黑教,都没能解救差巴和娃子(农奴)脱离苦海,但人们仍然把今生的平安和来世的幸福寄予宗教和神灵……。
走婚大峡谷:一脚地狱,一脚天堂
情调:
古朴,浪漫,诗意,激情,恐怖,悲愤,憧憬,迷茫。
音画:
马蹄哒哒,峡谷里冲出一群纵马飞驰的康巴汉子;惊涛拍岸,鲜水河上漂来一只冲浪飞渡的牛皮船;月夜里,小伙子吹一声口哨,敏捷地爬上碉房石墙,翻进呷伊的窗户;跳锅庄的美丽少女,弹琴吟唱的藏族艺人,阿妈手里不停转动的经筒,悠扬的情歌,婉转的六弦琴以及法号、转经筒的声音会合在一起;隐隐约约,传来农奴被鞭笞的哀嚎声、激战的枪声;云遮雾绕的白塔,冒着炊烟的碉房,飘飞的嘛呢旗,红军的队伍穿过峡谷、翻越雪山渐渐远去……
主线:
全剧以主人公李必果受命去扎坝走婚大峡谷调查赈灾、推行保甲制,及寻找妹妹的经历展开线索,以头人间的恩怨情仇、各色人物的情感纠葛结构戏剧冲突。结尾不是大团圆,不是“英雄抱得美人归”,走婚大峡谷血色依旧,各种势力较量不断,扎坝命运未卜——香巴拉你在哪里?
冲突:
国民政府与地方头人、寺庙势力的矛盾:纳粮纳税与抵制拒交,直接发放赈款给灾民或是由土百户转手发放,以赈灾安定民心或是继续追究支持过红军的民众,废除土司制改行保甲制还是坚持农奴制残余;
红军、波巴政府与国民党军队、土司地方武装的斗争;
头人间的历史纠葛、爱恨情仇;
扎坝百姓与头人的矛盾;
呷伊间的爱恋离合。
背景:
故事开始于1937年即民国二十六年秋,李必果去道孚县扎坝赈灾和推行保甲制。时值1936年7月红军离开道孚北上后、国民党和土司头人的反攻倒算大致结束,“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国内开始形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环境氛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7月22日,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成立,刘文辉任建省委员会委员长,次年迁往康定。在刘文辉的努力下,西康省政府于1939年1月1日正式成立,刘文辉任主席,省会设在康定,辖48县。
扎坝地区原属康定明正土司管辖。故事发生时,扎坝归道孚县管辖,1939年建西康省后划归新建的泰宁县,1951年泰宁县改名为乾宁县。1978年撤销乾宁县,上扎坝(包括仲尼、扎拖、红顶、雅卓、下拖五乡)、下扎坝(又称扎麦,包括木绒、瓦多二乡)分别并入道孚、雅江二县。
鲜水河由北而南,连接着道孚城(鲜水镇)和上下扎坝,鲜水河与雅砻江会合后,再往南流经雅江县城。鲜水河走婚大峡谷,指从距道孚城南七八十里的嘎山至鲜水河与雅砻江会合的两河口段长近百里、保持着母系社会和走婚习俗的狭长河谷地带。1930年代交通不便,大多从道孚县城经泰宁赴扎坝。现在交通较为方便,有雅(江)道(孚)公路连接,从道孚城去上扎坝的仲尼55公里,至雅卓73公里,由雅江县城去下扎坝的瓦多46公里。
评论